• 2019年第3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 (英)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erahertz channel

      2019, 38(3):263-268.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1

      摘要 (1600) HTML (212) PDF 819.03 K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Terahertz (THz) communic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demanding technology for the upcoming 5G standards. The incredible demand for high rate through wireless channel necessitates the use of THz frequency for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this frequency band possess technical challenges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z band is very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present wireless channel. However, the advanc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ceiver and antenna systems are rapidly bringing the THz communication into reality. The high path loss in THz band limits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of this channel. Even, for a distance of few meters (>5m),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s very high and h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poor. Performance over this frequency channel can be enhanced by considering transmission windows over this band instead of the entire band. The transmission windows are the frequencies over which the absorption is relatively low. Though there is an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with this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but not sufficient for longer distance. Apart from path loss, the frequency selective nature of this high bandwidth channel is also a major reason for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z channe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i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ature of the wireless channel. OFDM has been exploite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erahertz chann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t Error Rate (BER) of the terahertz channel is considerably improved with OFDM.

    • >红外材料与器件
    • (英)基于石墨烯/铟砷量子点/砷化镓异质结新型光电探测器

      2019, 38(3):269-27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2

      摘要 (1816) HTML (300) PDF 721.11 K (3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一种石墨烯/铟砷量子点/砷化镓界面形成的异质结探测器的暗电流特性以及光电响应性质。虽然石墨烯具有很高的电子迁移率,但受限于较低的光子吸收率,使其在光电探测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半导体量子点具有量子效率高,光吸收能力强等独特优点。于是利用石墨烯-砷化铟量子点-砷化镓异质结结构制备了一种新型光电探测器。并对该探测器的响应率、I-V特性曲线、暗电流特性、探测率、开关比等关键性能进行了研究。其在637nm入射光情况下的响应率、探测率以及开关比可分别达到为17.0 mA/W、2.3×1010 cmHz1/2 W-1 和1×103。同时,证实了该器件的暗电流、肖特基势垒高度和理想因子对温度的都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 (英)数字递变异变赝衬底上2.6 μm In0.83Ga0.17As/InP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改进

      2019, 38(3):275-280.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3

      摘要 (1561) HTML (245) PDF 745.41 K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In0.83Al0.17As/In0.52Al0.48As数字递变异变缓冲层结构(DGMB)的总周期数对2.6 μm延伸波长In0.83Ga0.17As光电二极管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保持总缓冲层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在InP衬底上生长的In0.83Al0.17As/In0.52Al0.48As DGMB结构的总周期数从19增加到38,其上所生长的In0.83Ga0.17As/In0.83Al0.17As光电二极管材料层的晶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在总周期数为38的DGMB上外延的In0.83Ga0.17As光电二极管,观察到其应变弛豫度增加到99.8%,表面粗糙度降低,光致发光强度和光响应度均增强,同时暗电流水平被显著抑制。这些结果表明,随着总周期数目的增加,DGMB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穿透位错的传递并降低残余缺陷密度。

    • (英)天宫二号ZnTe:Cu晶体生长及能谱分析

      2019, 38(3):281-28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4

      摘要 (1565) HTML (260) PDF 396.54 K (2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微重力条件下生长了ZnTe:Cu晶体,对其进行了光学和能谱分析,在晶锭尾部最大结晶区对其进行了组分分析。对于尾部的轴向分量,在空间样品中Cu的成分均匀性优于地面样品,并且Te/Zn比的样品高于空间样品。尾部空间样品中Cu的径向成分均匀性优于地面样品,且Te偏析更为严重。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英)风云四号大气垂直探测仪在气象预报中应用

      2019, 38(3):285-289.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5

      摘要 (2155) HTML (276) PDF 878.23 K (3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射于2016年12月11日的风云四号卫星上搭载了国际上首台工作于静止轨道的高光谱红外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该仪器主要用于探测地球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观测的数据实时同化到GRAPES全球预报系统,首次实现了大范围、高频次针对敏感区的卫星高光谱探测和实时资料同化应用,对目前的气象预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对台风强度和路径的预报更加精准。本文简要介绍了风四大气垂直探测仪的测量原理和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了展望。

    • >图像处理及软件仿真
    • (英)CCNet:面向多光谱图像的高速船只检测级联卷积神经网络

      2019, 38(3):290-295.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6

      摘要 (2326) HTML (304) PDF 555.23 K (3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实现遥感图像中船只目标的快速检测,提出了一个采用多光谱图像、基于级联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船只检测方法CCNet。该方法所采用两级级联的CNN依次实现感兴趣区域(ROI)的快速搜索、基于感兴趣区域的船只目标定位和分割。同时,采用含有更多细节信息的多光谱图像作为CCNet的输入,能够提升网络提取特征鲁棒性,从而使得检测更加精确。基于SPOT 6卫星多光谱图像的实验表明:与当前主流的深度学习船只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在实现高检测精准度的基础上将检测速度提高5倍以上。

    • >太赫兹与毫米波技术
    • (英)一种基于新型自组装微带-波导过渡的D波段通信发射机模块

      2019, 38(3):296-302.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7

      摘要 (1931) HTML (269) PDF 1.15 M (3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展示了一种基于新型自组装微带-波导过渡的D波段(110-170GHz)发射机模块。过渡结构的仿真平均插入损耗为0.6 dB,回波损耗于带内基本优于10 dB。基于该过渡结构以及阻性混频器和倍频器芯片,设计了一种D波段发射机模块。该发射机模块工作于110-153 GHz,峰值输出功率于150 GHz可达-4.6 dBm,3-dB带宽为145.8-159.3 GHz。使用该模块进行了64-QAM高阶无线通信测试,测试传输速率为3 Gb/s,验证了模块封装方案的实用性。

    • (英)340GHz倒圆角交错双栅行波管的仿真与冷测

      2019, 38(3):303-309.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8

      摘要 (1631) HTML (262) PDF 3.29 M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些年来交错双栅行波管由于其高功率容量和易加工等优点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然而随着器件工作频率的升高,尤其对于太赫兹频段,结构的损耗严重限制了行波管的性能。本文考虑了损耗和加工所导致的圆角等因素,针对交错双栅结构提出了一个更切实际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行波管在320GHz到342GHz频率范围内能获得大于5W的输出功率。此外采用了相速跳变方法来提高输出功率,在整个工作频带内输出功率都得到了大于28%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工了340GHz交错双栅慢波结构并开展了冷测实验,在330GHz到360GHz范围内盒型窗的S21测试结果大于-2.1dB且电压驻波比在334GHz到355GHz范围内小于1.35。同时对包含盒型窗部件的高频系统进行了冷测,其电压驻波比测试结果在335GHz到344GHz范围内均小于2,且该冷测结果与仿真结果之间趋势基本一致。

    • (英)基于0.13 μm SiGe BiCMOS 工艺的在片背腔贴片天线

      2019, 38(3):310-31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09

      摘要 (1747) HTML (244) PDF 751.14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款基于0.13-μm SiGe BiCMOS工艺设计、加工的340-GHz在片背腔贴片天线。辐射贴片位于AM金属层,带状线馈线置于LY金属层并通过连接AM金属层和LY金属层的金属化通孔对辐射贴片馈电。通过设计连接AM金属层和M1金属层的金属化通孔形成谐振腔体展宽了天线阻抗带宽、提升了天线辐射性能。天线的仿真阻抗带宽(S11≤-10 dB)为9.2 GHz(335.6-344.8 GHz)。天线在340GHz处的仿真增益为3.2 dBi。天线的整体尺寸为0.5×0.56 mm2。

    • >红外及光电技术与应用
    • (英)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双大气窗口红外隐身研究

      2019, 38(3):315-319.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0

      摘要 (2719) HTML (227) PDF 725.66 K (2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双大气窗口红外隐身,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阻带频率选择表面(FSS)。 该结构由三层材料组成,金属四个多路交叉十字型谐振器,金属井字型结构,中间由介质层隔开。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垂直入射波,所提出的双阻带FSS在两个大气窗(3.0-5.0μm和8.0-14.0μm)内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并且透射率被压制到0.1以下。研究了入射角、极化角,周期大小及介质厚度对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在φ= 0°时,TE和TM波在的宽入射角θ范围内均显示出良好的传输稳定性。通过FFS在谐振频点的电场及表面电流的分析结果发现,3.0-5.0μm的反射是由于电谐振引起的而 8.0-14.0μm的高反射是由于磁谐振引起的。

    • (英)基于双层超材料中的电场增强效应增强光学透射

      2019, 38(3):320-32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1

      摘要 (1657) HTML (258) PDF 619.01 K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模拟验证了基于非空心双层超材料滤波器的透射增强, 所提出的结构包含覆盖在连续介电层上的连续金属膜。 与单金属层结构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所提出的双层结构的透射率。 模拟验证了介电层厚度和入射角对透射增强的影响。 发现当厚度h1为20nm时,实现了最大化的透射率增强。 此外,所提出的双层超材料滤波器在入射角达到45°时显示出透射率增强的稳定性。 由于其非空心化设计策略,所提出的双层超材料滤波器可以应用于许多潜在领域。

    • >红外材料与器件
    • 红外光热吸收成像技术在碲锌镉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2019, 38(3):325-330.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2

      摘要 (1698) HTML (270) PDF 661.69 K (2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外光热吸收效应作为一种无损伤非接触的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硅等半导体材料中的微缺陷表征分析。首次采用光热吸收技术对碲锌镉晶体中的缺陷进行扫描成像分析时发现了一种连续性的光貌相条纹,并对这些条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碲锌镉晶体中的这种连续性条纹源自于光热测试系统中入射光的干涉,这种干涉和入射光参数,测试样品的厚度,禁带宽度以及热导率等材料特性密切相关。最后,实验通过优化红外光热吸收测量系统获得了碲锌镉材料中的微缺陷结构及其在样品深度方向的三维分布图像。

    • 基于水平集方法的离子束刻蚀碲镉汞的轮廓演变模拟

      2019, 38(3):331-337.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3

      摘要 (1676) HTML (253) PDF 742.50 K (2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水平集方法建立了碲镉汞的离子束刻蚀轮廓的数值模型,模型的输入参数包括掩膜厚度、掩膜侧壁倾角、掩膜沟槽宽度、离子束散角、刻蚀速度等参数。对碲镉汞的刻蚀轮廓和刻蚀速度减缓现象进行了模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沟槽宽度为4~10um的范围内,计算得到的刻蚀深度和SEM测量结果相差6~20%。对掩膜的轮廓演变进行了模拟,给出了一个优化设计掩膜厚度来提高深宽比的实例。

    • >红外及光电技术与应用
    • 高灵敏度II类超晶格长波红外探测系统研究

      2019, 38(3):338-34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4

      摘要 (1779) HTML (326) PDF 913.70 K (3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II类超晶格320×256长波红外探测器为核心部件,开发了一套高灵敏度长波红外探测系统。介绍了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技术指标及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工作方式。为充分发挥该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设计了高灵敏度信息获取系统,并介绍了该信息获取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该信息获取系统采用了自适应信号调理技术,以降低信息获取噪声,提升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最后对整套长波红外探测系统开展了信息获取噪声测试、系统性能测试及外场成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长波红外探测系统的信息获取噪声低至0.065mV,系统的噪声等效温差(NETD)达到19.6mK,黑体探测率为7.72×1010cm√Hz/W ,外场成像质量良好,图像细节清晰,对比度高。该长波红外探测系统有利于推动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在高灵敏度长波红外遥感探测中的应用。

    • >太赫兹与毫米波技术
    • 0.1-325 GHz频段InP DHBT器件在片测试结构建模

      2019, 38(3):345-350.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5

      摘要 (1732) HTML (245) PDF 690.59 K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给出了InP DHBT器件在片测试用到的开路和短路结构的等效电路模型,模型拓扑结构基于测试物理结构建立,并对其在亚毫米波段的高频寄生进行相对完整的考虑。模型的容性和阻性寄生采用解析提取技术从开路结构低频测试数据中获取。模型的感性寄生和高频趋肤效应采用传统物理公式计算初值,并结合短路测试结构的低频解析提取结果对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使其适用于实际测试结构建模。模型和模型参数提取方法,采用0.5 um InP DHBT工艺上设计所得开路、短路测试结构进行验证,模型仿真和测试所得S参数在0.1-325 GHz频段内有很好吻合。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天基观测条件下复杂环境 对空中弱小目标可探测性的影响

      2019, 38(3):351-357.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6

      摘要 (1938) HTML (254) PDF 1.25 M (3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天基观测复杂环境下空中弱小目标远程广域探测的需求,立足于天基光学探测链路,分析太阳光照、云层、地表等复杂背景环境与目标辐射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天基目标光学特性的探测场景环境要素;然后结合目标的可探测性表征,分析在不同探测谱段情况下,不同光照、地表背景类型及云层等复杂环境要素对目标可探测性的影响规律;最后以某典型目标为例,结合现有的目标特性认知与理论建模,分析得出复杂环境要素的影响排序,并根据目标信杂比随谱段的变化特性,提出探测谱段的优选建议,为我国隐身/反隐飞行器设计、探测系统设计及信息处理算法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 >红外光谱与光谱分析
    • CO2高温光谱参数测量系统设计与实验

      2019, 38(3):358-36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7

      摘要 (1675) HTML (278) PDF 818.88 K (3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CO2和CO被称为燃烧效率指示性气体,燃烧流场中CO2的精确测量对工业燃烧过程的节能减排和发动机燃烧状态诊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CO2气体的高温光谱参数,包括:线强、自加宽系数、温度依赖系数,可提高燃烧过程中CO2浓度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为了获得可用于燃烧诊断的CO2吸收线的高温光谱参数,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设计了一套最高温度可达2073K的精确控温控压气体光谱参数测量系统。采用该系统开展了CO2 R(50e)吸收线(中心频率为5007.787cm-1)的高温光谱测量实验,获得了温度范围1212K~1873K内多个压强下的纯CO2气体的大量高温吸收光谱,经热辐射背景扣除、基线拟合、时频转换、多线组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等数据处理过程,得到温度范围1212K~1873K内CO2 R(50e)吸收线的线强、自加宽系数及温度系数,其中线强不确定度<1.5%,自加宽系数不确定度小于4.5%。这些参数是对现有数据库的补充和完善,对燃烧诊断中的CO2浓度检测有很大帮助,能够满足燃烧过程中CO2浓度精确反演的需求。

    • 基于梯度方向直方图的干枯植物与裸土偏振光谱识别研究

      2019, 38(3):365-370.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8

      摘要 (1552) HTML (261) PDF 357.06 K (2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地物光谱图像识别的关键问题出发,将改进的梯度方向直方图(光谱梯度方向直方图)与“光谱总反射率”应用到偏振光谱识别研究中,实现了对5种干枯植物与3种裸土的识别。在研究中,先联合光谱梯度方向直方图特征向量的模与光谱总反射率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可以识别6种研究对象,再单独利用光谱梯度方向直方图特征的模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识别剩下的2种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全部研究对象偏振光谱识别。

    • >图像处理及软件仿真
    •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小目标检测

      2019, 38(3):371-380.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19

      摘要 (2913) HTML (256) PDF 898.68 K (8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问题的深度卷积网络,将对小目标的检测问题转化为对小目标位置分布的分类问题;检测网络由全卷积网络和分类网络组成,全卷积网络对红外小目标进行增强和初步筛选,实现红外图像的背景抑制,分类网络以原始图像和背景抑制后的图像为输入,对目标点后续筛选,网络中引入特征压缩提取网络(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对特征图进行选择;实验验证了整个检测网络相对于传统小目标检测算法的优势,所提出的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小目标检测方法对复杂背景下低信噪比且存在运动模糊的小目标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FY-4A云底高度估计方法

      2019, 38(3):381-388.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20

      摘要 (1989) HTML (257) PDF 779.82 K (3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FY-4A的云顶高度、云光学厚度、云有效粒子半径和云液态水路径等上游产品和A-Train系列卫星资料,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出了FY-4A对最上层云云底高度的估计算法,并用星载的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主动探测的云底高度对算法进行了检验与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实现对最上层云云底高度的估计,与星载主动探测结果相比,平均绝对偏差为1.29 km,相关系数为0.80。对单层云的估计结果相对较好,而多层云的存在会导致云底高度的结果偏小。云顶高度的误差会导致云层厚度和云底高度结果误差也增大。此外,随着云层厚度的增大,云底高度的误差呈增加的趋势。

    • >红外光谱与光谱分析
    • 利用近红外扩散相关谱同时测量生物样品光学特性和动态特性

      2019, 38(3):389-394.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9.03.021

      摘要 (1460) HTML (305) PDF 506.78 K (3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近红外光对于大多数生物样品具有较高的穿透深度,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化工、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等领域的无损检测,但是多局限于生物样品的光学特性测量,即光吸收性质测量。利用最新研制的近红外光扩散相关谱系统和采用脂肪乳作为生物样品的替代物,同时测量了国产30%脂肪乳的光学特性和动态特性,获得了脂肪乳约化散射系数约为303 cm-1,吸收系数约为0.037cm-1,30%脂肪乳稀释为0.85%(体积比)浓度后的布朗扩散系数约为8.40×10-9cm2/s,根据Stokes-Einstein关系可推算出脂肪乳的颗粒半径约为253nm;研究了脂肪乳随时间演化特性,在七天时间内约化散射系数上升106%,布朗扩散系数下降到63%,研究表明利用近红外扩散相关谱系统的光强衰减可以获得生物样品的光学特性(约化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利用光强随时间的波动可以获得生物样品的动态特性(布朗扩散系数),因此能够更加准确的测量生物样品的性质变化,为生物样品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主编:褚君浩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9014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577

国内邮发代号:4-335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