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褚君浩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9014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577
国内邮发代号:4-335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摘要:对用MBE生长的GaAs/AlGaAs量子阱材料进行了衬底剥离,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单元器件并测量了器件的黑体响应率以及光电流响应.实验解决了衬底剥离及器件制备中的工艺问题,研究了衬底剥离对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以及用这种方法制备器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选择腐蚀法是一种有效的衬底剥离方法,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多量子阱薄膜材料仍具有较好的红外探测性能,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依据.
摘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TEA-CO2强激光脉冲辐照的Hg0.8Cd0.2Te晶片表面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电镜自带的能谱分析仪对其表面进行了成分分析.在单脉冲能量为1.91J,峰值功率密度为2.63×107W/cm2的脉冲CO2激光辐照下,晶片表面呈现出熔融迹象,且晶片表面的化学组分比发生明显的变化.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急速加热使晶体表面的Hg-Te键破坏,从而导致Hg损失,而Hg损失程度与热作用过程的时间有关.随着脉冲作用次数的增加,多脉冲的连续作用使Hg损失加剧,晶片表面成分变化更加突出.
摘要:为了克服单模近似法(SMA)在分析矩形栅慢波系统高频特性的局限性,用“本征函数法”得到了其色散特性,进而求得耦合阻抗.并针对矩形栅的两种典型结构(浅槽栅和深槽栅)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金属栅的几何尺寸对系统高频特性的影响.设计出3cm、8mm波段的矩形栅模型,进行实验测量,实验值与理论值符合良好.导出了考虑电子注时的“热”色散方程,得到其小信号增益,讨论了电子注参数和慢波电路几何尺寸对小信号增益的影响,为矩形栅慢波系统行波管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摘要:分析了四方晶格光子晶体波导的高通滤波特性及其与波导宽度的关系,数值计算结果与微波段的实验结果相吻合.当光子晶体波导宽度在大约1.5a-2a(a为品格常数)的范围时,透过率频谱呈现高通滤波的特性.下限截止频率随波导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分析了光子晶体晶胞的填充率和介电常数比对高通特性的影响.利用高通特性与波导宽度的关系设计了波长.位移传感器,计算表明测量波长的相对误差达到Δλ/λ〈0.0061。
摘要:利用有限元法对微桥结构的测辐射热计进行了二维热模拟.定量地分析了探测单元的大小尺寸、支撑层的厚度,支撑臂的长度和宽度、引线材料的选取等对微测辐射热计探测单元在红外辐射下温度的变化和热响应的快慢情况.评估了真空封装对微测辐射热计红外响应的影响.同时作为比较对平板空腔结构的红外探测器也进行了分析.
摘要:为寻求提高特种泡沫云对IR/MMW复合制导干扰效果的实用途径,进行了专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通常的毫米量级下,泡沫云中的气泡直径越小,对提高干扰效果越有利,因此设法使得所生成的气泡直径尽可能地小,即可有效提高其干扰效果,而这可以轻易地通过调节泡沫云专用施放装置的工作压力或者适当改变所用化学原料的配比来实现.这一研究结果,对泡沫云干扰技术的发展及其战术运用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提出了一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鉴别杨梅品种的新方法,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典型的四个杨梅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获取杨梅的近红外指纹图谱,再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品种鉴别.主成分分析表明,以主成分1和2对样本的得分值做出的得分图,对不同种类杨梅具有较好的聚类作用,可以定性分析杨梅种类.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把原始波长变量压缩成能代表原始变量的少数相互正交的主成分,用这些新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3层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四个杨梅品种共100个样本用来建立神经网络品种鉴别模型,对未知的20个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品种识别准确率达到95%.说明综合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作用,为杨梅的品种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蒋丽雯 王林军 刘健敏 阮建锋 苏青峰 崔江涛 吴南春 史伟民 夏义本
摘要:用热丝化学气相(HFCVD)法在硅衬底上制备了表面光滑、晶粒致密均匀的纳米金刚石薄膜,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拉曼光谱表征膜层结构,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光透过率,并用椭圆偏振仪测试、建模、拟合获得了表征薄膜光学性质的n,k值.结果表明薄膜的晶粒尺寸在100nm以下,表面粗糙度仅为21nm;厚度为3.26(m薄膜在632.8nm波长处的透过率为25%,1100nm波长处达到50%.采用直接光跃迁机制估算得到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光学能隙(Eg)为4.3eV.
摘要:阐述了一种纳米VO2薄膜材料新型结构的制备方法.先用反应离子束溅射和退火工艺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出具有相变特性的薄膜.HRTEM及KRD显示这种薄膜含有纳米量级的VO2颗粒,四探针测试电阻温度关系表明该类材料相变温度已经靠近室温,变化温度下测得的红外透过曲线表明该材料在相变前后具有良好的红外光开关特性.再针对该薄膜材料较低的可见光透过率,提出SiO2减反膜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为开展VO2薄膜材料在智能窗类光电产品的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摘要:采用了飞秒光电导相关技术首次在以低温生长砷化镓(LT-GaAs)为衬底材料的槽线电极结构上产生亚皮秒电脉冲,并对其脉宽与传输特性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到电脉冲初始的半高全宽(FWHM)约为0.7ps,传输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1/2.3倍;观察到电脉冲在传输过程中的强度衰减和脉冲的增宽,其衰减系数为20dB/mm,并测得脉冲传输至420后展宽至2.86ps.实验测量值与理论预期值相符.
马宝珊 王文杰 苏付海 邓加军 蒋春萍 刘海林 丁琨 赵建华 李国华
摘要:报道了磁性半导体材料GaMnAs的拉曼光谱,发现其空穴等离子体激元与LO声子振动耦合形成的CPLP模具有类LO模的偏振特性.随着Mn组分的增加,CPLP模的拉曼频率红移,通过CPLP模与耗尽层中未屏蔽的LO模的强度比计算了合金中的空穴载流子浓度.发现空穴浓度随Mn组分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测量了不同温度下GaMnAs合金的拉曼光谱,证实合金中空穴浓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摘要:折衍混合设计为选用廉价材料设计像质优良的红外物镜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衍射结构的高折射率模型和传统的PWC方法。分析了折衍混合红外单透镜的光焦度分配和二级光谱;在8-12μm波段,采用GASIR2和AMTIR1红外玻璃,分别设计了可模压生产的折衍混合单片型和Petzval型红外物镜.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红外玻璃的折衍混合设计可以代替锗材料设计出具有大相对孔径,且像质优良而廉价的红外物镜.
摘要:建立了一套透射式逐点扫描太赫兹(THz)辐射成像装置,它采用〈100〉-InAs晶体作为高功率、宽频谱的THz辐射源和高灵敏度、低噪声的电光取样差分探测方法,具有对隐蔽在非透明电介质材料内物体成像的能力.并且,系统能够获得成像物体上每一点的光谱数据,可以对物体进行光谱成像.利用多种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葵花籽样品的透射图像,并对其中的几种进行分析和对比.全面介绍透射式逐点扫描THz成像的关键技术,包括成像装置、光束测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有效利用THz成像技术和开展THz成像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针对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非线性响应特性,提出了一种考虑非线性响应的“曲线-直线”校正方法,并给出了校正的计算公式.仿真实验结果说明此方法具有精度高,计算量小的优点,需要存储的参数少,易于硬件实现。
摘要:根据不同波段图像信息互补性,提出基于限邻域经验模式分解(NLEMD)的多波段图像融合新算法,将待融合图像进行NLEMD分解,利用其自适应特性及高频细节信息的强获取能力,对不同图像的内蕴模式函数分量和剩余量中的像素按照局部最优原则进行选取,将融合后的内蕴模式函数分量和剩余量反向重构获取融合图像.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更强的细节获取能力,融合效果优于传统的基于小波分解的融合算法.
摘要:为解决摆镜扫描速度振荡的问题,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扫描驱动电机,建立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同时,根据摆镜扫描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结构的重复控制器对扫描电机的转速进行控制,该控制器引入两个放大环节对系统增益进行调节,从而改善了系统的跟踪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摆镜扫描的速度稳定性,抑制扫描电机在换向时的振荡现象。
摘要:采用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Aharonov-Bohm环上臂联结stub介观结构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发现电子透射系数随stub长度和环的大小而周期振荡,能使电子输运达到100%.当系统结构确定不变时,研究了入射电子费米能量与电子透射几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入射电子能量为某一值时,出现Fano共振效应;而且发现当入射电子能量以及环长度给定的情况下,适当调整stub长度和磁通量的大小也会导致Fano共振效应的出现.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分割的遥感图像目标探测算法(TBAD).将一幅图像分割成一系列的纹理,进而分析像素值在纹理上的分布特性.假设背景像素值在各个不同的纹理上可以用高斯分布描述,则各个纹理上远离高斯分布的像素点便是可能的目标点.TBAD估计背景的统计特性是在分割以后的纹理上进行的,因此可以探测任意大小和形状的目标.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算法不论对于扩展目标还是弱小目标都具有很好的探测性能.
主编:褚君浩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9014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577
国内邮发代号: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