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陈桂林(院士)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785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304/TN
国内邮发代号:4-29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5, 46(2):1-12.
摘要:针对光导型石墨烯探测器暗电流大的特点,在分析几种暗电流抑制电路的基础上,利用电容反馈跨阻放大器(Capacitive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CTIA)积分电路设计了一种新型低温度系数暗电流抑制电路。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暗电流抑制能力。相比于传统CTIA结构,积分饱和时间提升显著,并且具有良好的积分均匀性和输出线性度。在-20~40 ℃温度范围内,电流-温度误差率为0.15%,电压偏移量不到80 mV,能够在室温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暗电流抑制功能。探测器偏置电压漂移改善88.7%,为探测器稳定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抑制电流的大小可调,为改善石墨烯基探测器像元的不均匀性和未来制备大规模的石墨烯基探测器阵列提供了参考。
高志富 , 王文 , 李树杰 , 耿松 , 何胤 , 桂希欢 , 左大凡 , 李雄军
2025, 46(2):13-19.
摘要:碲镉汞(HgCdTe)表面钝化层的化学计量比对器件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SRIM软件模拟了Ar+溅射能量和入射角度对表面钝化层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300~500 eV能量范围内,CdTe和ZnS对Ar+的核阻止本领远大于电子阻止本领,且ZnS的核阻止本领优于CdTe;离子入射角在60°附近时CdTe有最大溅射产额,入射角在70°附近时ZnS有最大溅射产额;溅射过程中存在择优溅射现象,Cd、Zn元素为择优溅射元素。基于模拟结果,长波碲镉汞表面钝化层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该方法建立了钝化层计量比与溅射能量、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工艺过程提供了指导方向。这对于高性能碲镉汞红外探测器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25, 46(2):20-25.
摘要:红外组件封装中使用各种电极板,在激光加工中需避免对其金属电极造成热损伤。基于对薄圆盘样品的热传导分析,在合理假设下得出了激光加工过程中样品上稳态温度分布的简明清晰的解析表达式。据此,结合电极板常用基底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热学参数,得到稳态下金电极蓝宝石电极板的热损伤距离为3.3 mm,并计算了不同厚度的样品所需的激光加工平均功率。此种方法适用于采用不同基底和电极材料的电极板或芯片等的激光加工中相关参数的设定以及热损伤区域大小的估计,避免了复杂的有限元模拟,可指导电极板设计、匹配以及设定激光加工参数。
刘博文 , 邱晨 , 王晓龙 , 邢艳蕾 , 王亮 , 陈彦冠
2025, 46(2):26-35.
摘要:受红外探测器广泛应用的影响,对红外探测器性能数据分析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复杂性。针对部分不可直接测得或者获取难度大的特性参数(如暗电流、量子效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QT的红外探测器特性参数集成测试方法,包括传统测试系统以及自主开发的计算软件。计算软件使用QT及C++语言开发。独立自主完成底层算法设计开发,使其具备全波段任意温度黑体辐射光子数、暗电流、量子效率等多种特性参数计算功能。现有计算软件仅支持单一性能参数计算功能,且参数计算过程中存在普适性差、容错性低等问题。所提出的软件对底层计算原理采取封包处理,综合了多个性能参数计算功能。经多种阵列尺寸红外探测器验证,该软件具有准确、便捷等优点。
2025, 46(2):36-48.
摘要:研究风洞环境下飞行器模型侧喷喷流红外辐射特性及测量修正方法对开展风洞试验具有重要意义。在风洞环境中对飞行器侧喷喷流的红外辐射进行测量时,风洞内壁面和飞行器模型壁面产生的辐射是喷流红外测量的干扰源。通过求解质量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传输方程等,对风洞环境下飞行器模型侧喷喷流流场及3~5 μm波段各个辐射源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段进口马赫数Main的增大,风洞内壁面和飞行器模型壁面的辐射强度增加,侧喷喷流的积分辐射强度先减小后增大。通过对各个辐射源的辐射特性进行分析,掌握了各个辐射源的积分辐射强度随Main的变化规律,最终得到了适用于本文模型及边界条件的风洞环境下飞行器模型侧喷喷流红外辐射特性修正方法。
2025, 46(2):49-56.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x-nano的海上红外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对检测头的分类与定位任务进行解耦,并引入改进的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 FPN)结构,不仅提升了模型的精度和收敛速度,而且提高了红外大目标检测能力。将改进的压缩和激励网络(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 SENet)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块加入到模型中,增强了模型的非线性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有效特征学习能力。为了加快嵌入式平台模型的前向推理速度,引入剪枝技术来实现模型剪枝,在保证召回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模型参数。通过测试集对本文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 AP)比原始YOLOx-nano算法提高了1.35%,达到了93.92%。本文算法平衡了模型精度与耗时的矛盾关系,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保证了模型检测的速度。
主编:陈桂林(院士)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785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304/TN
国内邮发代号: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