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空间红外望远镜无热化支撑结构形式综述

      2022, 43(6):1-11.

      摘要 (641) HTML (0) PDF 4.69 M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间红外望远镜的成像质量依赖着低温深冷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对反射镜的结构及其支撑结构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望远镜的被动支撑结构(如bipod、hexapod和whiffletree结构),然后对国内外望远镜的主动支撑结构形式和促动器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对国内外望远镜主、被动支撑结构的分析,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的领域。提出了两种实现无热化支撑结构的方法:对于拼接式望远镜,采用whiffletree结构和促动器的组合支撑形式;对于单块式望远镜,采用whiffletree结构和Aframe结构并搭配促动器的支撑形式。

    • 美军微光夜视头戴系统技术进展

      2022, 43(6):12-19.

      摘要 (1317) HTML (0) PDF 3.33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光夜视装备隐蔽性好,成本比红外热像装备低,是拓展人眼低照度条件下视觉感知的重要手段,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综述了美军微光夜视头戴系统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美军AN/AVS系列、AN/PVS系列以及微光/红外融合夜视镜、夹式热像仪、陆用全景夜视镜、双筒增强型夜视镜、集成视觉增强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微光夜视头戴系统在高性能像管、固体微光夜视技术和微光/红外融合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为国内微光夜视头戴系统研制提供了参考。

    • >论文
    • 一种基于角点检测的实时自动对焦方法及实现

      2022, 43(6):20-26.

      摘要 (668) HTML (0) PDF 4.04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满足热像仪在不同场景下自动对焦的功能需求,对现有多种自动对焦实现方案的优劣势进行了评估分析,并选择了一种基于角点检测算法的对焦方案。通过检测图像中的角点数量来实时判断图像的清晰度。根据热像仪FPGA图像处理系统的性能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并提出了多阈值角点检测实时对焦方法。根据当前场景的对焦状态,热像仪可自主判断是否执行对焦操作,以适应不同检测场景的需求,最终实现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实时自动对焦功能。

    • 基于Qt框架的手持红外观测设备软件设计

      2022, 43(6):27-34.

      摘要 (511) HTML (0) PDF 6.08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使用户体验良好,需设计出更符合项目需求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对Qt框架的界面技术研究,设计了一款美观简洁的界面。阐述了Qt的关键机制、核心技术和其他界面工具的优缺点。将系统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功能实现以及红外图像处理应用分节说明。经系统运行测试,设计和功能达到了预期需求,用户界面具有交互友好、健壮性强、运行稳定和可移植等特点,充分验证了项目实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后续期望通过ARM平台底层驱动等实现数据处理,改进与优化手持观测设备。

    • 基于热力收缩线特征的电接触载荷衰减状态在线评估方法

      2022, 43(6):35-42.

      摘要 (534) HTML (0) PDF 3.60 M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特征的在役飞机电接触可靠性在线评估方法。在役飞机长期的振动、腐蚀、高温等环境负荷冲击导致电接触载体表面状况恶化,其程度往往难以定量评估。通过模型机理分析发现,斑点化特征引起接触电阻等可靠性指标下降。然后针对某型电接触载体施加一定的扭矩载荷谱,实时获取电接触部位的“热”信息。在低载荷、临近额定载荷状态下,随载荷状态变化而出现的斑点化特征较为明显。由此认为,将热力收缩线区域最高温度、等温线密集程度、连通区域面积及边界模糊化程度等作为表征指标,能够反映电接触表面施加机械载荷状态的实际衰减程度。因此,该方法可用作在役飞机接触电阻恶化程度的有效评估方法。

    • FY4A对流初生产品在上海地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 43(6):42-48.

      摘要 (800) HTML (0) PDF 3.51 M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利用FY4A卫星强对流监测产品、中尺度数值预报以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2019年汛期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流初生、对流落区、对流监测进行了综合研判,并分析了不同卫星产品在短时强对流天气预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 FY4A卫星的对流初生产品与高灵敏度雷达监测局地对流的水平不相上下。个别天气过程中对流预报的时效性可高于雷达探测结果,且对流初生的预报位置与对流发生的实际位置在空间分布和形态上都比较接近。基于云顶变温,对流初生产品还可以预判对流发展和减弱趋势。(2)FY4A闪电事件产品与对流初生产品在时间和落区上有很好的一致性。FY4A闪电事件观测主要集中在对流初生和对流增强的阶段,对对流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基于FY4A卫星的相关产品,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以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来进行短临天气的智能分析,可以有效弥补常规观测资料的缺失,并在对流初生、对流落区、对流监测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从而提高短临强对流天气的预警效率。

主编:陈桂林(院士)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785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304/TN

国内邮发代号:4-29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